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完成該院首例機器人輔助腦深部電刺激術(DBS 手術),主刀醫生為神經外科副主任鮑民教授,負責術中評估的是神經內科帕金森中心韓順暢教授。術中,記錄電極電信號顯著,模擬電刺激后患者雙側震顫癥狀均得到緩解。
據悉,此前盛京醫院已開展多例“睿米”機器人輔助活檢、腦血腫抽吸手術,而 DBS 手術在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中操作最為復雜、對精度要求最高。鮑民教授早在2012年北京工作期間就開始接觸機器人手術,是國內最早掌握機器人手術技術的神經外科醫生之一,而此次首例機器人輔助 DBS 手術的完成,標志著盛京醫院在機器人手術質量及精度邁上一個新臺階。
鮑主任為患者植入電極
盛京醫院前身是1883年蘇格蘭教會在沈陽興建的盛京(施)醫院,是東北第一家西醫院,于1949年正式并入中國醫科大學,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目前醫院神經外科有3個病房,是遼寧省重點學科,已形成顱腦腫瘤、腦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經外科、神經放射治療等亞專業組,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本次手術的患者為62歲男性,肢體震顫、動作緩慢五年,被診斷為帕金森病。目前藥物治療不理想,考慮手術緩解癥狀,提升生活質量。在 DBS 手術中,醫生會將兩根亞毫米級微電極植入患者相應核團內,借助小范圍高頻電刺激進行神經調控,進而緩解疾病癥狀。由于手術核團較小且形狀不規則,術中精準定位核團對手術對效果至關重要。術前,鮑主任為患者制定雙側手術規劃。
雙側手術規劃
手術開始之前,機器人需要完成機械臂注冊和患者注冊,將患者真實物理空間和影像的空間精確匹配,注冊完畢后,機械臂可以根據術前醫生規劃的路徑準確運動至靶點。因此,機械臂及患者注冊精度是決定手術整體精度的重要因素。為驗證注冊后整體定位精度,“睿米”采用術前定位驗證點的方式進行直觀驗證,探針針尖完全進入驗證針道內,證明系統的定位精度在0.5mm以內。

定位驗證點精度符合手術要求
注冊完成后,手術正式開始。機器人分別定位至患者雙側靶點,醫生在患者頭皮標記鉆孔位置,并根據標記點位置在患者頭部左右雙側分別鉆孔。隨后,實施二次注冊,以減少鉆孔過程中帶來的患者頭部位置偏移。確認定位精度無誤,在機械臂末端安裝適配的微推裝置,為患者植入記錄電極,并觀察核團內電信號是否符合核團的典型特征。
電信號符合核團典型特征
該電信號符合核團典型特征,醫生根據信號強度選取合適的植入位置,為患者植入刺激電極。機器人依次實施定位后,雙側記錄電極的檢測和刺激電極植入完成,手術的第一部分結束,第二部分于全身麻醉后將電池和導線植入患者體內。術后,可借助患者術后 CT 與術前規劃的融合,來觀察電極植入的位置是否符合術前規劃的位置,下圖可見規劃路徑完全覆蓋在術后植入電極在影像上的位置,證明植入位置與術前規劃的位置完全吻合。
術后影像與術前規劃融合后路徑完全重合
目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是全國第十一家順利開展“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 DBS 手術的醫院。全國范圍內,“睿米”輔助這項功能神經外科高精度高難度的手術已完成共計近三十例,機器人定位的精準性和操作的便捷性獲得全國各地神經外科專家的認可。
而在“睿米”已合作的近三十家醫院中,幾乎每天都有活檢、SEEG、腦出血、輔助開顱等術式在臨床開展,不斷帶來微創、精準、高效的手術體驗,各方專家的認可無疑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未來,睿米期待能夠輔助醫生完成更多高精尖高難度的神經外科手術,造福更多患者,同時堅持自主創新,助力我國高端醫療器械持續穩步發展。
